Mr.CaCa

你說不要,它硬要給。 你不要什麼,它給你更多。 多到讓你懷疑,AI到底是不是有阿嬤屬性。
到底發生什麼事?
AI 也有叛逆期?
還是它根本「聽不懂人話」?
答案是什麼……
我們以為「不要」會禁止對方做某件事。
但語言不是這樣運作的。
試試看:
不要想藍色的鴨子。
不要去想藍色鴨子。
千萬,千萬,不要想藍色鴨子。
你現在腦中有沒有一隻——藍色的大鴨鴨?
「不要」不是清除,更像是提醒大腦:「那是重點。」
這個原理,同樣也發生在 AI 身上。
你說:不要藍色。
AI :
「喔喔~我知道藍色是主題!」(拿出所有藍色調色盤)
你說:不要幾何形狀。
AI 聽成:
「幾何形狀是重點!」(開始畫圈圈)
你說:不要太多線條。
AI:
「線條?好的好的,我可以給你更多。」
它不是在唱反調。
它只是用它的方式在「服務你」。
只是……服務過頭了。
就像聽到你喜歡吃什麼,就每天買給你的阿嬤。
你有沒有遇過這種人:
你說:「不用幫忙啦。」
他說:「沒關係,很快就做好了!」
你說:「這樣太花俏了。」
他:「只是加一點金邊,很漂亮喔!」
你說:「不要弄得太複雜。」
他:「不會啦!我來弄很簡單,好精緻耶!」
AI 就是這種:
聽不懂反話、只抓自己想聽的、像極了只要你提出需求就拚命幫忙的阿嬤。
因為 AI 的運作邏輯不是「排除」,
而是「預測下一步」。
所以:
✘ 不要藍色 → 抓到藍色
✘ 不要太亮 → 抓到亮
✘ 不要幾何 → 抓到幾何
✘ 不要複雜 → 抓到複雜
改成這樣更容易達成:
✔ 使用橘色主色
✔ 色調柔和、低彩度
✔ 寫實風格
✔ 少量線條、簡潔畫面
這就是 Positive Prompting(正向提示法)。
不是心靈雞湯那種正向——
而是 「你講你要什麼。」
而不是講不要什麼。
AI 的訓練方式,是讓它不斷「填空」。
所以:
沒錯!它太雞婆了。
是不是和沒聽到你說晚餐吃什麼,準備了一桌滿漢全席的阿嬤一樣?
這裡給你最實用的 4 個方法:
「不要藍色」永遠是藍色
「要橘色」才會是橘色
例如:
「風格 + 主體 + 色調」能讓 AI 更容易發揮。
這句 AI 比較能聽懂。
AI 不是在反抗你, 它只是抓不到「不要」的意思。
當你改用正向描述,
你會發現 AI 的輸出變得更好控制、也更可預期。
善用它的單純,你就能掌握它的力量。
也許,阿嬤也是。
想實際體驗正向提示的效果?這裡是三個入口:
AI 設計名片 | AI 畫 T-shirt | AI 畫帆布袋
用對語言,AI 會更接近你的期待。
現在就試試看吧。